住房新模式——“住房+”启示录

楼市那些事-商丘 2018-08-02 10:09:41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今年5月到9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宽敞的一楼大厅会被精美的建筑模型所占据。这里正在举行“住宅+(Housing+)”展览。作为为期两年、覆盖世界多个国家系列项目的总结,由麻省理工学院高级城市化研究中心(MIT Norman B. Leventhal Center for Advanced

7600元/平方米

在售 普通住宅 板楼 小高层 公园地产 创意地产

睢阳河南省商丘市北海路与归德路交会处万达广场向南200米 查看地图

2019年05月25日 70年

一居 三居 四居 |40-143 m² 全部户型

400-156-0036 转 380149
微信扫码拨打
微信扫码,快速拨打
我要看房:近期看房活动,楼盘优惠信息通知我 已有29人报名
立即报名

 

今年5月到9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宽敞的一楼大厅会被精美的建筑模型所占据。这里正在举行“住宅+(Housing+)”展览。作为为期两年、覆盖世界多个国家系列项目的总结,由麻省理工学院高级城市化研究中心(MIT Norman B. Leventhal Center for Advanced Urbanism)主持的这一活动,介绍了一场正在进行的建筑创新。“住宅+”,意味着在经济适用型住宅领域,通过超出常规的探索,来为各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如边远山区、河谷地带、族群聚居、城市边缘社区等环境中的人,创造符合生命体验的居住环境

“住宅+”所面对的,恰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与“精准扶贫”的交叉领域。其基本诉求是在成本可控的条件下,在人居环境设计与建筑中纳入心理与情感因素,在空间交互中回归人的主体性。空间、居住被视为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体现出“万物皆媒”的思维,是生命传播的具体呈现。“住宅+”作为遍及全球各地的建筑学前沿尝试,其理念与实践称得上一场建筑与生命传播的交响曲,对中国当下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笔者日前参访了这一展览,发现不少结合生命传播的观点以及“住宅+”对中国建筑业的启示。

麻省理工学院的“住宅+”创新

麻省理工学院展出了在哥伦比亚、巴西、圭亚那、印度、秘鲁、卢旺达6个国家完成的9个模型。每个项目都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领衔、业界专家与学生参与,通过与当地社区合作,开发多层级、典范式的解决方案。此次不但展出了设计模型,还以访谈形式介绍了每个项目在本土化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全球经济适用型房屋设计的较新进展。此外,麻省理工学院在今年5月举办了“住宅+”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就住宅与公共空间、住宅与基础设施等交叉领域进行学术探讨,以期达到韧性、健康、可持续的目标。

在印度完成的整体设计方

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之查瓦德(Chitravad, Gujarat, India),研究团队面对的是雨季洪水、旱季干旱和地震的考验,这是一个临海、临火山的地方。麻省理工学院追溯到1996年的研究成果,并在田野工作中纳入当地居民的风险管控经验,解决方案在群众中受到热烈欢迎。

在卢旺达的基加利(Kigali, Rwanda),较大的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乡村如何保持生命力。在这个峰峦起伏的山区,团队最终提出三种新的设计模型,涵盖模块化基本单元、自然通风砖墙、降低灰泥用量、半封闭户外空间等元素。项目样板间已投入使用,目前正推动新的村庄建设计划。

在哥伦比亚的卡塔赫纳(Cartagena, Colombia),研究团队在这个分为明显的新城和旧城的城市,重点解决“居住+工作”的联动,从居住单元、邻里、社区等层次进行设计。在居住单元中,为每栋住宅配备一间小型工作间,以供缝纫等居家工作之需;在社区中,推动临街店铺与交通的合理优化,以此实现居住与工作的一体化。

圭亚那项目的设计模型细节

在圭亚那的乔治城(Geogetown, Guyana),研究团队发现城市中的边缘居住点物质环境恶劣,却有可能产生活跃的人际网络与自下而上的社区组织。团队因此重点探索如何基于极为有限的硬件条件,来建设安全卫生的房屋,同时保留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采用的方法包括运河再开发过程中,将未开发地块变为公共区域以及为未来更大规模的社区交往预留发展空间。

在秘鲁的卢茵谷(Lurin Valley, Peru),研究团队“放大”了当地既有解决方案,而不是从头重新设计,尤其是通过提供互联网连接的方式。其中,坦博方案为当地的休闲地提供WiFi(无线网)、步道和垃圾回收装置,将河岸变为新的公共空间。房间方案通过提供3G网络连接,将空置的空间改造为开放式参观的文化活动场所甚至是学校。

圣保罗方案解决人口密度城市的居住问题,可以给中国很好的启

在巴西的圣保罗(Sao Paulo, Brazil),既有经济适用型房屋项目面临着配套设施不足、建筑质量差的问题。研究团队针对3700个居住单元,重点面对巨型城市地价高、经济活动复杂、文化多元、财政约束大的状态,试图将解决方案融入既有环境条件约束中,实现微创新。

“住宅+”中的多元主体参与

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的“住宅+”展厅

作为全球目前最先进的工程高校,麻省理工学院的“住宅+”课题组并非大包大揽,而是尤其重视多元主体参与。多元主体合作方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如政府(卢旺达、圭亚那)、基金会(哥伦比亚、圭亚那)、国际组织(印度)、银行(圭亚那)、大学(圭亚那、哥伦比亚)、科研机构(秘鲁)、咨询公司(卢旺达)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当地居民,也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参与。

在印度,Aga Khan Agency for Habitat(AKAH组织)提供了4000个发展计划供选择。麻省理工学院课题组从中挑选了在风险管控、气候变化与城市增长方面较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在AKAH的解决方案基础上进行下一步工作。在卢旺达项目中,课题组和一家瑞士建筑科技咨询机构SKAT合作,来测试新的建筑材料。

项目本身又可作为新型低成本建筑材料的展示,配合当地政府的推广计划实现多赢。因其良好的示范效应,卢旺达国家住宅部部长等政治人物参观了项目并探讨了未来合作。哥伦比亚合作方领导则表示,他们应该在政府与企业都因风险而规避进入的领域大胆尝试,这正是多元主体的机制互补优势。

多元主体中,最重要的还是当地居民。住宅是为了良好的生命体验,而生命体验是个体化的、本地化的。印度课题组用家(Home)的概念替换了住宅的概念,和家庭中各个成员(而不是一两个代表)访谈,和他们聊建筑设计,理解每个人的愿望,去真正认识他们的生活价值观。课题组设计了详细的访谈提纲,包括访谈前的实地观察、当下的居住体验、之前的居住体验等。在一次访谈中发现,援助方对每个房间的使用都作了规定,所以受助者担心受到惩罚,因而非常谨慎,限制了其充分发挥自己的商业能力。

课题组认为,应给予受助者更大的自由度。印度课题组访谈了18户重建房屋的家庭以及村庄领导、基层组织等,当地人的体验与经历在专家设计研讨会上被充分纳入,并反映在最终的解决方案上。

人的感知也正在通过新媒介得到更好的记录与测量。在秘鲁,当地社区通过“小数据”(Small data)的方式搜集本地的特定内容。这是一种社区驱动的数据搜集,而非大数据(Big data)。小数据意味着通过采用手机应用程序获得日常生活中的互动信息,使当地人对自己的生活有所认知,以满足其微观层面的需求。其过程是去中心化,不需要经过中央政府等环节,以更快速和灵活地掌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变化,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组通过引入这样的数据工具,来推动建筑与生活品质提高,并主要关注互联网引入所产生的印象。项目最终报告记录了8个家庭对居住环境及个人生活的期待,包括通过网络软件学习改进生产流程的退伍士兵、通过手机沟通绿色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农民等。这些感受最终反映在秘鲁项目中3G网络和WiFi在河畔公共空间中的铺设设计。

卢旺达项目与当地泥瓦匠一起开发新型建筑用砖的使用

在卢旺达,课题组调研当地的泥瓦匠、工匠,了解本地建筑设计的机制,并将文化设为建筑设计的重要指标。报告最终认为,田野对话在项目决策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巴西,圣保罗大学的学生们完成了对于项目区域的全面调查,为界定环境约束条件提供了基础。圭亚那项目负责人、麻省理工学院讲师Marie Law Adams(马莉·劳·亚当斯)表示,课题组非常依靠当地合作方,因为他们对于本地环境和困难的理解都更到位。

全球探索背后的生命传播

在麻省理工学院之外,美国康奈尔大学也在越南做了“住宅+”项目。此外,英国谢菲尔德和南安普敦、美国芝加哥、丹麦等发达国家及城市也有正在实地执行的“住宅+”项目。虽然这一概念尚未得到严格定义、各地实践亦有差异,其技术水平与麻省理工学院有着很大距离,但依然可以看出,全球政府、建筑业和高校已经发现这一领域的巨大价值。

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快速交互中,存在不断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进行解构与重构以及存在制度与个体从静态到动态、从确定到不确定的转折。在这个过程中,回归人的主体性是其基本认识。

“住宅+”在两个层面体现了生命传播:

一是回归居住者的主体地位,基于个人体验与情感来设计和建造住宅。建筑业不再是科学主义的标准化,在预算约束的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本土资源,例如在圭亚那,居住区较为拥挤,没有能够提供公共空间的地块。因此,在运河规划中,除了发电、航运等功能外,重点探索河畔土地的公共开发,提供人与人交流的基础设施,改变当地社区的生活动力。基于工业流水线的全球一致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需要,“住宅+”把握住了这一全球趋势。

二是将住宅视为传播媒介,打造人与人的交互空间。即使在经济适用型房屋的建设过程中,也不以空间效率为惟一标准。这体现在秘鲁项目对于连接基础设施(如互联网)的铺设上,也体现于哥伦比亚工作与居住的合二为一。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Rafi Segal(拉菲·思格)说,通过媒介表达观点,建筑本身现在就是媒介。

“住宅+”这场建筑与生命传播的交响曲,势必会更加洪亮。在中国“房子是用来住的”与“精准扶贫”两大国家宏观政策要求下,其理念与实践能提供什么帮助,值得我国政府、科研机构与建筑业认真思考。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