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的七宗“罪”!

楼市那些事-商丘 2018-08-15 09:42:25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美国加州大学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在五百年前全世界成立、现在仍然以同样名字存活的组织只剩下85个,而且有70个是大学。企业的生命大都非常短暂。 还有人统计,包括道琼斯指数在内的大型企业,只有四分之一的企业生命超过了50年,大部分企业在创办的十年内都会死亡,能活过二三十年的企业很少。 同样,以“匠人精神”

美国加州大学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在五百年前全世界成立、现在仍然以同样名字存活的组织只剩下85个,而且有70个是大学。企业的生命大都非常短暂。

还有人统计,包括道琼斯指数在内的大型企业,只有四分之一的企业生命超过了50年,大部分企业在创办的十年内都会死亡,能活过二三十年的企业很少。

同样,以“匠人精神”著称的日本企业,2017年百年老店老企业停业、关闭数量达382家,创下了历史之最。

前两天和朋友聊天,有一个讨论很有趣:这一轮P2P大面积的倒塌,竟然和楼市有关。

原因是这两年的限价,导致新房二手房严重倒挂,很大一部分城市的价差已经达到了10%—20%,这种巨大的套利空间让很多人把钱都要抽出来放到楼市里去,如果摇到号,就能稳赚几十万上百万,很多人选择把钱抽出来放到楼市里去,于是就产生了微妙的连锁反应,P2P就被楼市无情绞杀了。

但是如果楼市从各种渠道抽不到血,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中国纪录在册的房企大概有十万多家,但还在运营的有多少家?还在开发房地产的还有多少家?恐怕名存实亡的企业已有大半,而在形势不容乐观的现在,曾有专家预言将会有80%的房企死掉。这些已经阵亡或即将阵亡的企业,要以什么姿态倒下?

1

死于拿地

买地盖房卖是开发商的基本逻辑,然而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变化,土地逐渐变成了稀缺资源, 拥有土地就让房企们拥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也相当于未来还有生存的空间。房企们也因为拿地分化成了两极:拥有大量土地储备的房企,和拿不到地的房企。

拿不到地的房企当然已经是先死了。

然而拿不对地的房企也很危险。一个项目的成败,有个4321原则。拿地研判占了40%,设计规划占30%,销售策划占了20%,市场机会占了10%,也就是说,地拿错了,或者在错误的时间拿了地,那就算设计、销售、策划推广做得再好,市场机会每次都能捕捉到,整盘做完,也就勉强及格,赚钱是不用想了,不赔就算不错了。

而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一个项目不赔钱,还拖延了现金流,就很危险!甚至因为在市场好的时候很多房企在拼命拿地,出现了一大波地王潮,相应的,还会再出一波退地潮。

简单来说,地拿错了,就玩砸了!

2

死于速度

在资金密集、融资成本普遍很高的房地产行业,如果开发速度太慢,就是一种罪过。开发速度慢的企业,虽然有些房企会因为周期变慢吃到了土地增值的红利,扩张慢、开发慢却是绝大部分房企都在规避的问题。

大部分房企都在提升周转速度。项目每拖一天,就相当于烧掉了一辆奥迪A6,这样的地越来越多。

我们来算一笔账:一个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利润率×周转率×杠杆率。如果利润率和杠杆率是固定的情况下,周转率成了提升回报率的关键因素。

比如一个项目除掉杠杆费用后的利润率是20%,如果用2年收回(周转率是0.5倍),年化回报率就是10%,如果用3年收回(周转率是0.33倍),那么回报率就降到6.67%了。甚至周转速度变快的时候,你使用的杠杆也会缩短,节省的都是成本。

所以,所有的房企都在死命追求速度。

在某董事局主席杨老板看来,房企的“高周转是战无不胜的法宝”,甚至某房产摘牌后1.65个月动工、5.2个月开盘的速度在他看来也实在太慢了。

然而无论是开发太快还是扩张太快,速度过快势必会带来很多恶果:你无法兼顾质量和细节,你都不敢回头看看你都开发了些什么东西。

虽然有业内人士称“高周转”模式是当前房地产业的必然选择,但是所谓的高周转是前快后慢,拿地之后快速开工和销售、快资金回笼,相当于设计前置,打造好的产品线,后期工程慢慢施工。高周转并不是让施工的工期缩短,是快速销售拿到钱可以推动施工的质量,并不是影响品质,施工期该多长还是多长,就是前快后慢。

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时刻警醒,听听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的话,虽然他的观点过于偏激:

如果住宅房地产商完全是一个量和速度的发展,只拼销售额的量不拼质是不对的。所以在房地产行业里面出现了很多“疯子”,在房地产商朋友中我也见到有相当多的“疯子”,因为只有量的比赛,只有速度的比赛,你不是疯子就不容易致胜,所以在过往几十年有了很多疯子出现。

有朋友问我,香港过去几十年的疯子,现在到哪里去了?没有了,没有一个能存活下来的,绝大部分破产了,有一部分进了监牢。所以疯子的前途大半就是这两个,一个是进监牢,一个是破产。

3

死于标准化

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内一线房企都开始“标准化”产品了,无论是万科还是碧桂园恒大,到处可以看到“千城一面”的景象。

为什么房企都热衷于标准化?

恒大许主席曾说:“我们相信,产品线种类越少,标准化程度越高,集中采购、招标才有实际意义,才能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

于是房企们都制定了标准化开发模式:制定几个产品系列,给每一个产品系列定个标准,继而推行标准化的连锁、复制开发。因为每个产品线下所有项目的产品统一,那么设计、管理和营销模式也可以是统一的。这对于房企的扩张和发展,当然是非常有益的。

然而,当所有的产品都标准化的时候,我们却发现,房地产更加不爱创新了。

但当你把南方的户型生搬硬套到北方,会发现会有多大的差异:北方人不爱东西向客厅、更重视南北通透、更重视朝南开间数……

所有的产品研发都疲于日夜加班机械地复制粘贴在出“白图”,忽略了购房者的需求,我们可以说,标准化抹杀了创新。

现在的市场,不再和黄金时代的刚需刚改相同,而是要回归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设计,产品创新,很重要。

4

死于多元化

可能任何一个企业家都有“多元化冲动”,毕竟,什么来钱快就都想来一把。在房地产越来越规范,越来越不好玩的今天,不少地产商会以多元化作为出路。

比如你是一家房地企业,突然去卖矿泉水了,又比如一家房地产企业,突然炒起了大消费、大科技的概念,甚至还有开发商突然去喂猪了……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似乎很挣钱,殊不知所有的鸡蛋在同一辆车上。看起来是分散风险,然而如果你想做企业多元化,你必须找到业务能够互相互补,分享风险。比如有些房企在做的多元化,是金融管理、技术输出、产品多元。

不然你多元化能达到什么目的呢?多元化企业一定要做到稳定现金流,如果做不到这一步,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

有的时候,把所有精力、人力、物力、财力,全聚焦到一点上去,也许更能成功。

5

死于短视

曾经在陪朋友去看房时收到他的感慨:中国的大多数开发商缺乏务实精神。绝大多数房企卖房子还是在浮于表面:形式大于内容,“卖相”压倒一切。

似乎在太多开发商都好像在混娱乐圈,把心思用在走穴玩营销炒噱头上面去了:给你造一个美轮美奂卖完就拆的样板区,来几句“改变区域格局、提升城市形象、老子就是城市排名前列”的广告语,嗓门儿一个比一个大,心气儿一个比一个高。

然而,房子卖完,立即维权,所有承诺,一个不见。

如果都稍稍看长远一点,主席都提醒我们“房子是用来住的”,把房子建得像宣传一样就可以了。但大部分房企的目标都在利润上,为了利润损失品质,就相当于过把瘾就死。

当业主还没入住就开始信任缺失,品牌崩塌,很多房企的生命周期基本上就是一个项目的拿地、立项、设计、施工、销售周期。售楼处撤销之日,就是企业死亡之时。开发商们只盯着两三年间的事情,对更远的未来极为漠视。这种短见而且没有价值观的房企,死了也好。

6

死于官僚

一家房地产公司,拥有拓展、投资、研发、设计、工程、营销、财务、运营、HR等部门,每个部门都有一堆规章制度和责任权力。

一个项目的成功,离不开拓展部的拿地,研发部门对产品的定位、设计与工程的把控、财务的支持、运营的协调、最终营销部门找到客户把房子卖出去。

然而恕我直言,多数中小房企责权不清晰,沟通不顺畅。很多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内部沟通协调,但很多部门又都在踢皮球,每天把工作耗费在无效沟通上这种状态感觉比R了狗都难过!有多少企业都死在了内耗上!关键是,天天吐槽的加班很多都是和内部的机制有关系,这个话题我们下次可以谈谈。

7

死于融资

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看完以上六条,现在告诉你上面都是假的,如果开发商有钱,上面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如果没钱也融不到钱,铁定死。

看看各地城市的发展,国家和社会都不会否认开发商的这么多年的贡献和意义,但居安思危,回归公司理想和地产开发商商的真正价值,健康稳步发展,才是所有百姓和地产从业者的幸事及价值所在。毕竟,厚德才能载物!

6000元/平方米

售罄 普通住宅 小高层 公园地产 潜力楼盘

睢阳南京路君台路交叉口西50米路南 查看地图

2018年10月13日 70年

三居 |99-134 m² 全部户型

400-156-0036 转 377568
微信扫码拨打
微信扫码,快速拨打
我要看房:近期看房活动,楼盘优惠信息通知我 已有4人报名
立即报名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